疫情给公益发展的9个发现|答友问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Dear 随喜,
感谢你的分享。
你的自述反复读了几遍,配合上之前在分享中听到的叙述以及在电话中聊天的内容,很多的细节更加的生动,阅读的过程好似一幅长长的浮雕出现在脑海里,深深浅浅,非常立体,持续绵延。
其中关于遗憾、愧疚感、无力感和紧张感的段落唤起我的相同感受,这是一种在疫情中的普通人的通感。反过来,行动力作为在这些感受上的一种呈现,显得更有力度,有那种更有立体感的锐度。
所以我在第一次读完到第二次读之间停顿了一天,好让汹涌而出的细节在心里有一个澄一澄的过程,才能又看清眼前的溶液的清亮度和层次。
你的叙述完整度很高,从08年的汶川往事引出了自己参与行动的内在关切,直到最后国际救援的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心痛,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的第一个好奇:
Q1:在用笔触回忆发生的事件、细节和感受时候,在内心中升起的的主线是什么?是不是之前在电话中提到过的“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还是有了另一种理解?
把近一万五千字的叙述看完,再放一放之后,我能感受到一种鸡尾酒一样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本身是对于“行动者”标签的一种更细的诠释。
每个行动者都是不相同,但在统一的标签下,会形成整齐划一的错误想象。
你叙述中直接表达或间接体现的这种层次感,本身赋予了行动以更丰富的含义。
我看到的几层包括:
成为一个重大事件的深深关切者;
信息的传递和组织者;
参与到具体的救援任务中的任务承担者;
承担 “润滑剂,缓和通气,安抚作用,做正向引导”(引用表述)的知心大姐。
后来在看了你在“公益大爆炸”上分享的文章后,又有了一个新的层次:更大范围、不同主体的行动间联系的观察者和反思组织者。
因此在这里提出第二个好奇:
Q2:你自己觉得身上的不同层次的角色在整个“行动”的过程中,是如何配合的?如果你觉得有这种层次感,你自己怎么给她们取名字?这些角色对于挖掘行动中的不同人、不同场景和不同阶段的需求的关键点分别是什么?
读到叙述的最后,发现最初的那种挫败感和无力感好像逐渐消散了,有一种在叙述的过程中,你已经生长出一种力量的感觉。
第三个好奇:
Q3:行动和反思分别带来的力量感分别是什么?这种力量感现在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它们在走向哪里,可能会对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变化?
整个叙述有很多对于如何将行动中的观察收获应用到未来的触点体会,包括了很多遗憾和欣慰,因此有了第四个好奇:
Q4:回到公益教育的本职工作中:
1)从海外沟通的受阻中,如何理解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还无法有效学习、甚至于拒绝学习的状态?障碍在哪里?
2)在突破了组织边界的救援协作中,怎么理解“后疫情”时代的内涵和范围?
3)有哪些专业经验得到了升级,有哪些看到的趋势或者经验觉得应该推广,以及如何推广?
以上好奇,不是必须要回应的,只是希望能帮助到你对于反思框架的生成。
非常期待下一次的讨论。
我们都需要在分崩离析的感觉冲击后,再重新组装和出发。
相隔千里,拥抱一下。
Yours,
Cindy S.